*拍立得实为即时显影设备的统称,今泛指富士拍立得相机
看到这个标题,聪明的你肯定知道我要讲什么了。
那当然是传统胶片与拍立得的关系。
差不多三个星期前我踏入了拍立得的坑,准确来说应该是即影即有,这让我深思熟虑了好几天如今到底还有没有继续玩传统胶片的必要。
虽然它们在如今一些冲扫店可以做到很快出片,但两者终究逃不过冲洗的延迟,再加上先前日益增长如今稳定的底片价格,还有必要坚守平均2块钱一张的底片吗?
135胶片机的市场保有量独树一帜,基本上所有需求都有其对应的解决方案,可以说是最有前途最稳的画幅。
使用135底片的相机可以真正做到“口袋全画幅”的大小,且在这个体积上还有这不弱的可操纵性(虽然也都不便宜就是了)
所以,我觉得它作为日常通勤随身携带的EDC设备,还是值得使用的,毕竟,最好的相机莫过于能够时刻准备着被取用。
那120呢?
在迈入了中画幅之后,设备的体积一下子就大了不少,很多机器也都成为了只适合在摄影棚里慢拍的“技术相机”。
6*6中画幅的底片成像面积为56mm*56mm,645底片减小了其高;67、68、69甚至612、618机器都是在高度不变的情况下做横向延伸。
在我眼里,120底片最大的魅力不是拍摄负片,而是拍摄反转片。
诚然,反转片的宽容度并不高,一般在8档上下,然而在冲洗过后将底片真正拿在手里,那种感觉却无与伦比地美妙。
刚刚好的尺寸,平滑且柔顺的高光细节过渡,极高的分辨率,生动鲜艳的色彩,无一不能喂饱你的眼球。
中画幅真的只是如此吗?在我看来是这样的,从645的16张到69的8张,极其有限的曝光次数和并不便携的机身对于题材的限制颇大,更别说对于一些后背不可更换的相机,换卷远没有135方便,且由于某些120胶片没有背胶,很容易导致换卷时操作不当造成漏光和搞混(想当年拿禄来拍人像时就有一次底片不小心脱手导致了整卷被曝光)而135就没这问题,它是桶装暗盒,且拍摄完毕片头会缩入暗盒内部,几乎不会出现上述的问题。
那么对于暗房放大呢?实际上,对于正常小于10倍的放大倍率来说,135底片远远足矣,且随着底片面积的扩大和放大倍率的增大,成本将会呈指数级上升。
简单计算一下,拍摄6*6比例的120反转片全流程包括扫描成本大约在10元一张,负片稍微便宜几块,比宝丽来便宜。
所以,这就是我对如今中画幅胶片相机的看法:只适合用反转片拍风景。
其实也不是说120就不适合拿来拍黑白拍彩负,只是相比135它实在没啥优势。。。
即时成像是脱胎于时代的产物。
它在1948年被发明,1972由宝丽来的SX-70折叠机首次实现了大众化,怎么看都不是个新奇的东西。
而在今天,它却是为数不多能把模拟贯彻到底的媒介。
它简化了拍摄后冗长的显影处理过程,在时间成本上有着巨大的优势。
以染料迁移为成像原理的撕拉片,由于高分辨率和良好的色彩还原在即时成像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在2016年,富士宣布了市面上最后一类撕拉片的停产。
虽然有各类玩家在为复活撕拉片而奋斗,但在成本和规模效应的影响下这注定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就这样,宝丽来撕拉片,带着其备受好评的余晖,逐渐踏入了黑夜。
现在在市面上仅存的一类即时成像产品,就是”拍立得“。
宝丽来与富士的彩色相纸,原理皆为【染料滞留】,”感特定色光的银盐与特定颜色(补色)的显影剂染料反应,使之无法迁移到最终承像层上,而未参与显影反应(因其对应的银盐没有感光不显影)的具有显影剂特性的染料则能够顺利到达承像层,形成影像;黑白instant film的基本原理是【银盐迁移】,未反应的银盐迁移到最终承像层上之后进行二次显影,形成正像。上述迁移的动力和方向取决于【PH值差异】(也有说离子浓度),大白天能显影的精髓在于【PH变化】导致遮光层一开始遮光后来变透明(显出影像)”——知乎
拍立得这边就比较复杂了,宝丽来相纸因为极其不稳定的显影效果和超昂贵的单张价格直接被撇去,富士目前有3种尺寸不同的相纸在产,分别是mini、square和wide,价格方面,分别是3元、5元、4元(均取整,实际上有往上1元左右的浮动)
甚至,SQ相纸比6*6画幅长宽比的中画幅成像面积还要大:62mm*62mm。
拍立得最大的优点是即影即有,5分多钟就能完全显影。
它的色彩也不赖,底片为日光白平衡,对肤色的还原很棒。
然而其显像原理和成本原因代表了它不会有很好的画质,在技术文档上我们可以看到富士拍立得底片的分辨率为12mm/线,差不多40万到100万像素的水平,只能说肉眼够看,经不起扫描放大。
先前我们提到过,反转片的宽容度大概在8档左右,而拍立得只会更差,只有5-6档。
这就导致其很难复现高反差场景中的细节,分辨率也不足以支撑风景拍摄。
所以,对于我来说,拍立得的种种特性让其偏向了日常记录及人像摄影,至少我觉得在这些方面比120底片香不少。
现今胶片的存在有些矛盾,负片从始至终就是为了光学放大打印而设计的,而反转片正如其名(幻灯片)是为了光学放映而生。
数字化扫描在本质上依旧是数码的还原,脱离了模拟成像,免不了去拜耳算法的猜色。
既然都用猜了,那还有百分之百的真实吗?
数码扫描,貌似从始至终就是个错误,拍胶片只为色彩就如费尽心思做一道鱼香茄子只为了其酱汁一样,有些本末倒置。
然而,现在几乎所有摄影介质却都逃不过数码扫描这道坎,先不说会不会影响到胶片本身的色彩,对于流程来说也是较为繁杂的。
虽说如此,数码有着忠实保持数据一致的特性,可以在无论多少年后依旧展现出与扫描当初一模一样的结果。
所以,胶片与数码从来都不是哪方完胜哪方的关系,只不过由于各自孰优孰劣的特性,数码更贴近于时代罢了。
尾巴
玩过拍立得后说实话的确回不去了,以至于一个多星期前拍完的一卷胶卷我硬生生给拖了好几天才寄去冲扫,直到再次看到冲扫结果,我才意识到,要真追求画面质量和严肃创作,当今的拍立得还是给传统胶片让路吧。
评论
还没有任何评论,你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