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说功能以及其它,单谈相同制造工艺下小底与大底的画质差别。

由于小底要在更小的成像面积下塞入相对更多的像素,它的单像素受光面积就会比全画幅小很多,比如m43上的2000w像素传感器,它的像素密度等效到全画幅的面积上,就是将近8000w——而消费级全画幅的像素最高仅有6100w,在像素密度上小画幅便不占优势了。

其次,则是等效ISO的问题。由于m43的受光面积是全画幅的四分之一,拿主流的2400w全画幅传感器举例子,全画幅的噪点水平(同制造工艺下)应该比m43高两档左右(4开根号),这时候正常来说m43可以使用大光圈的镜头来弥补单个像素进光量的不足,以缩小噪点差距,但是,使用f1.4的光圈,它的进光量也只是比f2.8多了两档而已,全画幅只需要f2.8的光圈即可在相同环境下达到与m43极其接近的效果。更何况,全画幅的base iso可以是100甚至50,这与ISO最低200,等效全幅ISO800的噪点水平如何相比?

再其次,则是镜头生产难度。之前说了,2000w像素m43等效全画幅的像素量为8000w,这就给镜头的制造带来了更大挑战,因为镜头需要在单位面积下拥有更高的解析力,尤其是更大光圈的情况下,制造难度比同等甚至更小光圈的全画幅高了很多,同时价格又不能比全画幅贵,不然这不是买了吃亏吗hhhhh。

便携性,m43的镜头可以很便携,这没问题,但如果把之前的等效光圈值和等效ISO代入进情况的话,你会发现更大的画幅在画质上只会有优势,没有劣势:m43的1.4光圈定焦镜头,虽然体积可能比1.4的全画幅定焦镜头小,但2.8的全画幅定焦镜头也可以做得这么小;m43可以通过1.4的光圈得到额外两档进光量,但全画幅因为画幅噪点水平优势就已经把两档的进光量劣势抵消掉了,到头来,它们俩还是一样的。而且,假设镜头制造水平相同,f2.8的全画幅镜头成像素质理应会比对解析力更挑剔且光圈更大的m43,好很多。这就是中画幅、大画幅的优势所在:它们在使用更小光圈的情况下,达到了相同甚至更强的虚化能力,同时保留优异的信噪比(单位像素面积更大)只不过在现实中,全画幅基本上是这类优势的顶点,由于规模效应等原因,我们得以在全画幅上见到堆栈式双增益高像素的机身,而中画幅,最多只有背照式,更别提m43中大多数还是传统CMOS了,传感器技术上的差距只会加剧画幅之间的画质区别。

所以M43便携?得了吧,我全画幅要是等效光圈做小一些照样便携,什么12-100f4,我24-200f8真的可以做到很小。一旦等效下来,m43没有多少优势,倒是有一些新奇设计的镜头,比如10-25 f1.7,等效20-50 f3.4,焦段不错,光圈还行,但是你有没有意识到,它不再便携了。一旦涉及到这类等效性能的提升,体积及成本必将增加,这一点倒是所有画幅都适用。

哦对了,你知道便携的代价是什么吗?衍射效应。镜头通光孔径越大,越不容易受衍射影响,人家大画幅镜头正常拍摄动不动就f32的光圈,在m43上都不敢开到f16,因为,它们的口径、体积太小,这样做会降低锐度。看吧,m43要拍星芒都有妥协呢。

但m43也不是一无是处,之前说的情况全部都是相同技术能力下的对比,实际上m43可以弯道超车,它拥有相对来说更强的防抖(虽然R5可能已经与大多数m43的防抖持平了),只要它比全画幅强两档或者以上,就可以在信噪比上战胜同等像素数量的对方,更别提那些手持高像素合成模式了。如果厂商愿意在功能上下功夫,开放性能(比如高规格的视频),那么在使用的便利性上依旧能够带走一大批用户,可惜奥巴松下这俩厂商只能说是点到为止,拥有超多功能的旗舰机身甚至比apsc、全画幅还贵,这谁能接受?

况且,这些技术在使用上的局限还是很大,比如说防抖,虽然噪点可以被压低,但被摄物必须保持静止,此时更大的画幅可以选择提升ISO,比如两档,来提升快门速度,同时保持与m43相似的噪点水平。所以说,m43的缺陷可以弥补,但一直还是不敌物理法则上占优的全画幅。

全画幅上可小光圈低感长曝拍风光,下可高感打暗光,m43光圈小不了、高感上不去、低感下不去、动态范围小,还有什么可以拼?

M43到底有啥地方是好的?只能说它是时代过渡的产物,如今有些生不逢时。我还在用m43,是因为它镜头群是真的便宜(当然,不提等效这么回事,人家一个10倍变焦就能打我手里的一堆镜头)而且由于画幅更小,相同镜头可以达到更大的等效焦距,也就是微距能力更强了,基本上m43头的最近对焦距离都很近。佩服那些厂商呀,能在光学设计难度增加的情况下制造出这些便宜的镜头,给器材党多了一门出路。

M43,不提等效,不顾高感,玩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