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起疫情改变人类已经过了两年,转眼便是2022。不由还是有些伤感,或许真的会有一批人不得不在疫情之下度过他们的初高中生涯。

一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无论是对自己的生活还是这个世界,两年间的变化之大可谓史无前例。

我觉得也是时候好好回顾一下自己在这一年究竟整了什么花活。

转眼间去年的三月已经过了将近一年,如果说那年上半年我主动经历了生活的更替,那么下半年则是失去的主场。

那些日子我失去了友情、失去了爱情、失去了信任,也失去了时间。

短短几个月时间,毫无感觉地过去了,挚友关系的淡去、情感憧憬的破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以及进步迟缓的学业。

如何衡量人在一件事上有多投入?审视一下时间流逝的速度就知道了。

投入时,白天黑夜尽如沙砾般在弹指间流过;无聊时,杀时间最好的方法无非进入梦乡。

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便是在消耗相同的资本:青春。

你说年轻有什么坏处吧,可能还真有。

那便是有着自我正当化的倾向,说得人听不懂一点叫认知失调,说得接地气一点叫老子天下第一绝对不会错!

不知是时代潮流所趋,从外至内传递一种“年轻人要自信”的观念,还是互联网发展太快年轻人自己觉得自己牛飞了,有的时候会呈现出一种对于自我价值观乃至知识的防卫姿势,当然也不一定说哪个是对哪个是错,只不过这样做难免会有些固步自封罢。

这里说的防御大部分是指与自己价值观相关却又不相同,以及有社交关系的人,可能是出于主观能动性的缺失吧。

很多心态是来源于现实情况而不是人性本身;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想法,陷入自己的小世界也不是随时都能意识到啦,能改则改。

如果硬要说这几个月学了些啥,那便是“对不起”屁用没有

我不知如何看待他人做出有悖于自身利益的做法,有时己之蜜糖,彼之砒霜,他人权衡利弊过后选择去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这在逻辑上无可厚非,但对于对方来说却是没有接受的必要。

为什么说对不起屁用没有呢?答案非常简单,如果对方真觉得这件事对不起你,那他会在“对不起”和做这件事上选择前者。

之所以对方选择了和你说“对不起”这三个字,无非是他在衡量完利弊之后选择去做了对不起你的事,完事后说声对不起来让自己良心得到个安慰。这和心知对错,偏不选对是一个道理。

虽说人都会犯事,而且都知道这点事儿放在十几年后也就是茶余饭后闲聊时的片刻谈资,但这话放在当事人的角度还真就难以接受。不是说事情有多大多严重,而是说想象力着实能在本身就不明了的事上添油加醋,何况这一切还是那样戏剧化呢?

对人际关系来说,与其说谁都不想信,不如说不知道能信谁。

经历完这些,实际上是有点摆烂了,我不知道去年初那样的生活是否会回来,也不知道新生活该如何应对;我总是会想,“要是这一切都没发生,那该有多好。”

可惜,希望事情返璞归真毕竟还是不实际,从事在人为的角度来想,或许考虑如何收拾这烂摊子、把想法往好的地方引导,是个更好的处理方法。

扯远了,就说这么多吧,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