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终其一生可以全凭意愿决定事物的执行与否吗?还是说必将考虑到他人?

假设一个情景,一位投资的人想要投资一番事业,他对于金钱去留的把控则归根在对于事业的信心上,假设这番事业注定会黄,那么继续投资对于他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假设这番事业注定大获成功,那么对于这番事业来说无论如何他都应该用尽其心血去投入。

再假设一个情景:在一段亲情中,一位注定无救的亲人需要得到身边之人的支持吗?对于那位濒死之人身边的人来说,对他再多的投入注定会是无功之劳;

它们无一不有个共同点:对于人与事的结果是明确且清晰的。

对于一项左右多方的抉择而言,结果的收益在于对时效的期望;在一个情谊社会,如果一个人全全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那么他可以得到短效的好处,他能汲取身边所有人的好意去发展自己,并竭力减少除对自己之外的付出,但这终究会迎来涨停:他将得不到身边任何人的支持(单纯考虑付出接受平衡的话),如果他在自己的道路上遇到滑坡,只有他自己是有责任承担的,他人从未从其身上获得一丝好处,至此可以得出结论:这种行为只能带来短效的收益。

对于一个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深思熟虑的人考虑周边利益的人来说,他的瞬时的收益是非常微薄的,正如同长期的投资一样,这个人把价值精力花费在了他人身上,而他人也因这个人的付出得到了各个意义上的满足与成就,至此,在一个情谊社会上,他在长久道路上的收益是程正比例增长的,即他人会因为这个人的付出而给予回报,在这个人遭遇不幸时伸出援手,而并非冷酷地站在一旁。由此得出的结论便是:这种行为能够带来长期的收益。

而对于社会上的绝大对数人来说,我们属于两者之交集:我们在自己愿意及坚信的事上会迁就对方,尽管这会给自己带来不便,尽管这可能会拖累自己让自己更加疲惫;我们也会在坚信不愿意的事上坚守自己的原则,维护自我的利益,尽管这会使对方失望,降低对方的好感。

举个例子,一位家长在明知他的孩子无法在此次付出中得到任何回报及进步时,依然坚定地会为他付出,或许是出于身为家长的责任感,也或许是出于对于长期投入得到回报的信心,尽管这时候及时收手转投他人会是个短期看来最可见且利益最大的方案。

换而言之,人们喜欢有他们所想的前景而又模糊的事物,有的时候对他人的付出是对模糊未来的赌注。

我们不得不在这些繁杂事宜之间做出取舍平衡,极端地带入到生活当中便是自私的人与大方无私的人;平衡的好叫情商高,平衡的差叫情商低,在生活中这些是可以变化的,我们在生活中汲取经验,不断地调整重心。从更多地专注于自己转向对身边人的关注;亦或者从对身边人更多地付出转向对自己的关注。当天平的两边速率相等时,平衡便产生了。

当然,这只是对于世间百态最拙劣笼统的解释罢了,依旧有着成吨的变量在左右着它。正如计算机运算现实、未求解的数学公式一样,终究能做到符合尽可能多的答案,而永远无法得出解释一切的共通解,正如我们无法得知自己是否是农场主眼里胸有成竹预测食物到来的火鸡一样,我们永远不知道身边的常识在某一天是否会被打破。

“只有破碎的心才有伤人的棱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