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我们生活在一个很特殊的时代。按理来说,一个技术中更新的发展会很快将老的技术淘汰:芯片中小制程淘汰大制程、胶片摄影里新胶片淘汰旧胶片。

同理,数码相机也是如此,更新更好的相机逐步替代旧相机,而旧相机也经历着价格的逐步下跌来找到相对应的人群;但就是有那么一个相机品类——”CCD“,或者是所谓的CCD,能在这一时代潮流之中异军突起,成为一个新的品类。

来由

很显然,大部分人口中的”CCD“并不是”采用CCD传感器的相机“而是千禧年至10年左右生产的卡片相机,其中如果相机足够老旧便确实会搭载CCD传感器,而如果相机相对较新,则会使用和如今传感器本质无异的”CMOS“。

近年来胶片回卷市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使用胶片来拍照或者记录生活,很多人迷恋的并不是完美曝光、冲洗、扫描后,颗粒细腻柔顺的相片,而是色彩迥异、颗粒粗糙且有个性的照片——这其实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人们并不在乎那台相机是什么、由什么驱动/使用什么介质成像,而是想要一个能够胜任一个功能的”玩具“。很显然,拍照这个功能所有手机都能做到,而手机已经是一个多功能工具了,那么消费者就会去寻找一个“拍照效果不一样”,且功能单一的设备,那就是相机。

那”CCD“为什么会火热呢?是因为在打得不可开交的相机市场下,商家在其中巧妙地找了个空子:大多数想要购买相机的消费者并不打算花大价钱购买千元以上的相机,而同样叫做”相机“的”CCD“卡片机恰好能够胜任这个职能——满足你几百块钱买相机拍照的梦想。因此,本身应该被定价为”一百块按斤算“的老旧卡片机完美地达成了这个期望——存世量巨大,需求大,利润大。对于一个消费者愿意买单,商家能挣钱的产业来说,何不是共赢?

冲突

由于对于卡片相机称为”CCD“的泛称,再加上有商家销售并非CCD和行车记录仪这种货不对板的行为,便有很多资深摄影玩家前去嘲讽或者抨击、或者锐评一下”高价“购买此类相机的人。一开始看到这些我觉得乐呵乐呵就完事了,毕竟有些东西确实说的没什么错,有些相机确实货不对板了,或者商家误导人了,而且看到这些评价确实很有意思,是一种同类认可的共鸣,而人类需要共鸣;但这是一个严重到摄影人需要去讲这群”CCD“玩家全力转化、或者一听到这个名字,就需要像愤青般抨击的问题吗?

其实并不然,一个群体的人通常会希望转化其它群体的人,让他们加入这个群体,而这便是我在其中看到的。

我便好奇,那些拥有着”CCD“的人到底是何方神圣,没想到他们就在我身边。

手持”CCD“的人

一开始我如大多摄影人一样,看到手持”CCD”的朋友可能会默默地想“为什么要用CCD”,如如临大敌般疑惑;看到有人购买数码成像的拍立得相机,疑惑为什么他们不买真正模拟成像的拍立得,毕竟没了光学成像,拍立得打印机完全不如真正的照片打印机。但到后来才发现,原来那些人并不在乎“CCD”是什么,成像如何、好不好用;以及这个拍立得是否是数码的,成像是不是光学的;就如同想玩滑雪的人不一定会研究如何刻滑一样、想玩胶片的人不必学会冲洗扫描一样,这些参数、技能,他们并不在乎;追求的东西不一样,有什么好说的?

与其说把那些购买使用”CCD“的人当作无知的人,不如把他们当作只是想要享受记录生活的人,给生活带来点仪式感,而生活恰巧需要仪式感。

至此,事情有了有趣的反转,对于”CCD“的抨击与纠正,变为了圈内人的自嗨,变成了寻找共鸣的方式;优越感,是人本身对于”高人一等“想法的崇拜:我用大三元,会看不起你用大变焦;我玩老胶片相机,会看不起新推出的胶片塑料玩具等等。。。”CCD“恰好成为了两方的一个焦点,即有能力辨别、有更好设备的人会去通过向外传达”韭菜才买CCD“、“CCD相机并没有CCD”诸如此类的观点去无意间展现优越感,表面则是”为了广大小白好”。

一个正当的动机,达成了隐藏的目的。即使如此,人不一定会知道自己实际的“隐藏内驱力”,而会让自己信服于“为了传达知识”这个目的。

而另一方或许并不在乎:我喜欢听这类创作难度低没有技术力的音乐,不妨碍你追求高技术更小众的音乐。

尾巴

以上的所有,汇成一句话,那便是,当你想要去因为对方的某些行为而评判的时候,不妨想一想他们是否真的需要知道这些你所知道的知识,或许他们是真的不在乎,不在乎是否有人高价卖给了他,也不在乎正在做的事情是否是最高明的、手里有的是否是理论上最佳的,他们只是在享受自己拥有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