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功率的便携充电宝有用吗?有,但只有一点点。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在市面上几乎见不到带有逆变器的便携充电宝,因为它们输出功率和容量相对有限,基本上大功率一点的设备能使用的时间都到不了一个小时,所以AC接口几乎只能在千瓦时级别的大号车载移动电源上见到。

而OmniCharge则反其道而行之,提供了当今电子设备需要的几乎所有接口:

  • 60W TypeC (45W输入)
  • 100W 220V AC
  • 100W DC (45W输入)
  • 18W USB-A*2
  • 10W Qi无线充电

它的容量并不高,只有71Wh,5V下是19200MAh;在看了油管的拆解过后发现实际容量恐怕更低,因为它由6节18650电芯供电,而它的电芯采用的是2500MAh的版本,简单乘法即可得出实际容量大概在15000MAh,实话说按它的输出能力来看不是很够。不过解决方法也有,就是将充电宝拆开更换单节3500MAh的电芯。

AC接口,重在兼容,尽管未来移动设备的接口可能不会改变,但移动设备在协议上的支持迟早都会过时,而这个时间远比想象中的要快:已经能看到这个充电宝在Type-C输出功率以及协议支持上不及最新的能输出100W以上的移动电源了,同时也没有兼容更新的快充协议。

AC接口的泛用性就体现了出来:无论接口怎么变,沿用几十年的墙插AC接口在10年内一定不会改变,而这时候就可以通过AC接入其它厂家的电源来达到“曲线救国”的目的,让充电宝支持所有私有快充协议,尽管会有一些效率损失。

功能很美好,价格很骨感;OmniCharge 20+官方的售价高达2000元,对于一个不足2W毫安时的移动电源来说实在是难以接受,但某一天我在海鲜市场上偶然发现了它,99新售价仅370块钱!虽然商家说是一手自用,但我一度怀疑这是不是厂家把残次品当二手物品低价贱卖,好消息是我赌赢了。

收到货时我的第一反应是翻车了,因为这充电宝压根是全新的,连一次性的塑封都留着,不大可能是被人用过的,何况机身一点痕迹都没有。

结果是我多虑了,实际使用的功能没什么问题,我首先测试了一下标称的容量到底能充多少次我的12S Ultra,实测使用Type-C时从0-100充满大概用了33%的电量,这样看来勉强可以给我的小米充3次电,按照手机电池容量5000mah算的话就算是算上效率问题也和19200mah差了不少。

然后就是用AC加上小米自带的67W插头充电,从0到100充一次用了39%左右的电,比我想象中用的少,毕竟我以为逆变器的效率损失会大很多。

有趣的是,充电宝的显示屏可以显示输入/输出的功率,不知道为什么在用C口给小米充电的时候只能跑到18W的PD上,经常还掉到18W以下,可能是PD协议支持有些问题;反观给我的Surface Laptop充电的话,可以跑满60W;最有意思的是使用AC给12SU充电居然没有任何一个时间是跑到50W以上的,最多就在45左右徘徊,总感觉这个67W有些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