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特别喜欢折叠的人,对拍立得的要求当然是除了要功能尽量可控之外也能或多或少收起来,但富士现在的拍立得众所周知全是使用树脂镜头的相机,也没有精确对焦机构,因此在21年初我选择了富士在2000年前推出的Fotorama系列拍立得,使用玻璃镜头的同时还拥有自动对焦,虽然现在没了原厂相纸,但依旧可以用3D打印框架转接的方式使其适配SQ方形或者mini相纸。

在我的清单里有以下几个选项:Slimace,AF800,MX800/900;其中MX800和MX900是罕见的单反机型,体型巨大,好处是对焦距离可以非常近并且所见即所得,这在近距离焦点需要非常精准的情况下非常有用,但显然相机的体型一旦大了就不想带出去了,所以最好还是体积尽量越小越好。AF800是自动对焦机型,镜头可以折叠,同时光圈是这几个之中最大的f9.5,但它是富士三代机子里面的第二代机型,多方考虑之后,还是选了最后一代的Slimace,结果没想到还是翻车了。

转接的拍立得还有几个问题:缺角和视差。原因是由于新旧拍立得宽度不同,滚轴压力问题,在画面的左上角会有一小块无法被药水覆盖到,留下一个白色小三角,以及转接的画幅在画面中的位置有所不同。

理想和现实总是失之交臂,Slimace的对焦居然有偏移,致使每次对焦完成需要向后补偿大概十几厘米,成功率也下降很多,同时相机的闪光指数也不高,基本上过了3米就会一片黑。

尽管如此,我还是拍了一箱子的相纸。

接着就到了2023年四月,在经历太多对不上焦构图失败的废片之后,还是打算入一台宝丽来来体验“真正的摄影”

在入手之前我是忐忑的,因为先前听说了不少宝丽来相纸成像不稳定的问题,我怕这玩意导致的废片率比拍立得还要高,毕竟拍立得的一系列不稳定因素都是某种程度上可控的,成像也非常稳定,只是用起来比较糟心;而宝丽来那就是真正的不可控了——你不知道你的下一张相纸会不会直接翻车。

同时,宝丽来的相纸价格也是个很大的问题:比起6块钱一张的方形相纸、接近5块钱一张的mini,宝丽来600相纸价格是前者的两倍多,大概14块一张,就算是不带电池的itype相纸也得12块一张。但如果能显著降低废片率的话,也不是不能接受。

比起富士拍立得比较好的一点是,宝丽来的产品通常可玩性比较高,不止是因为相纸本身成像原理的原因,还因为整个社区在改机上比较活跃。

因此,在自动曝光相纸供电的sx70基础上还多了许多改装选项,比如更换主板实现更加准确的测光以及手动曝光或者外置电屁股使用itype相纸等。

纵观海鲜市场上的sx70型号很多,虽然基础功能大差不差,但依旧有些影响外设的改动,比如初代一些sx70没有背带孔和脚架孔,而电屁股需要脚架孔才能安装。同时还有声纳版本的sx70,可以自动对焦,但机身会更长一点。

在海鲜市场上进行多方选择过后,我找到了一台1900带mint闪光灯改好600测光的声纳机,其中mint的闪光灯就值400,1500改600测光的声纳机还真不多见。

拿到手后,居然是全身是毛病的问题机,包括但不限于对焦故障、反光板有一半看不见等。

幸好录制了开箱视频,所以一到手就退了。

一番等待过后,终于在群友那儿1700购入了改好600测光的sx70 Sonar。

再次上手,惊叹于上世纪声纳自动对焦的速度和精准度,虽然前景一有点障碍物焦点就会跑到前面去,但还是属于一个至关重要的Game changer。

有了声纳,便基本不再需要进行繁琐的手动对焦,抓拍也方便了不少。

当然小问题还是有的:这台机子的测光有些欠曝倾向,每次拍摄都需要打两格白轮,乃至全部打满,才能得到正常曝光的图片,同时取景器并不是与照片完全一致,有些倾斜,拍一些地平线需要自己做下补偿,懒得折腾的话其实无伤大雅。

在pdd薅了几波羊毛之后,我随即决定将这台机子改成外置供电,这样就能用上约11一张的iType相纸了。

第一版是3d打印利用600电池的方案,有些不稳定,最终还是购入了锂电池版本,还配上了uvir滤镜和蛙舌,尝试拯救复产相纸。

使用体验方面,sx70 Sonar远比我用过的其它拍立得机型好用,但基本上也都是无法在室内无闪光使用,稍微暗一点快门就会延长,造成糊片。

外置闪光灯虽然可以拆卸很方便,但可能是其开关设计原因,很容易误触打开,就这样一直耗到没电,直到某一天要用的时候发现闪光灯挂了,真的很扫兴。

再次感叹,折叠机型太方便了,至今都日常带在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