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前,我心爱的银河折4莫名其妙地坏了,一拆发现所谓的“原装无拆修”其实只是个商家的幌子,打开手机,主板上被人用马克笔赫然写着一个“512”,而距离购买这台手机已经过了三个月,在默认无售后的海鲜市场已经无法找卖家讨说法了。
而后我入了一台技术成熟的直板手机——三星S23 Ultra,用起来感觉不错,最大的感觉是续航提升巨大,处理器能效升级+电池容量增加+屏幕耗电量降低带来的直接结果便是亮屏时间从四个多小时飞跃至六个多小时。
不过,三星手机还是有一个历史遗留问题,至少我经手的几台是这样,那便是最后几格电几乎等于没有,用不了几分钟便会关机。
再加上最近不知道为何手机续航又有所下降,我并不想出门为了带充电宝而专门背个包,就让我起了买磁吸充电宝的想法。
但是,2024年的安卓手机都没有配备磁吸的结构,直到最近才出了一个叫“Qi2.0”的战未来标准,致力于让安卓机也有像苹果一样好用的“Magsafe”生态。
但官方没有不代表各大手机壳厂商不会自己适配,磁吸手机壳便应运而生,作用也很简单,给手机套个壳,壳里面有一圈磁铁,让手机能因此兼容苹果的Magsafe周边。
听起来很美好对吧?但是我实际逛了一圈发现,正因为安卓手机百花齐放,厂家没精力给每台手机都定制设计手机壳,给特定手机做的磁吸壳质量也参差不齐,其中绝大部分是公模,其实公模也没什么问题,只不过要是公模做的丑的话,就意味着这个型号市面上的大部分手机壳也会清一色的丑。
我就遇到了上述的情况,不知道为什么,手机壳厂商做S23U的壳时都喜欢把镜头周围给围一圈勾勒出来,在我眼里奇丑无比,难道就不能参考一下三星官方做的硅胶壳吗?有几个孔挖几个洞就行了。
在遍历了淘宝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和官方硅胶壳设计很类似的磁吸壳,最魔法的是它的材质是Alcantara,也就是Surface键盘普遍采用的材质,这点散热好不好做不知道,但差异化至少是有了。
但差异化的代价是什么呢?看一眼价格便能知悉,这款壳的售价是其它Magsafe壳的好几倍,号称手工打造,考虑到没有别的选择,咬咬牙拿下了。
选完手机壳,自然就要开始选充电宝,磁吸充电宝,基本上都是通过Magsafe吸在手机背后然后再通过线圈进行无线充电,既然都无线了,可想而知能量损耗会有多大,而损耗的能量都去哪了呢?都变成了移动设备的天敌——热量。因此,无线充电通常都是下下策,又热充电又慢,基本上是充电口有水或者需要在固定位置频繁长时间连接才会用用。
俗话说的好,人是劝不动的,在遍历了淘宝和测评之后,我看上了一块叫“顶犀”的充电宝,当然大家容量都大差不差,只不过这款的材质是金属还有屏显,厚度还是最薄的8.8毫米,便选择了它。
过了两天,终于到货,先看看壳怎么样,第一感觉就是厚,比起已经比较厚的官方硅胶壳还要厚了一点几毫米;官方厚是为了做到和摄像头凸起平齐不会跷跷板,这壳厚可想而知是为了塞下Magsafe的磁铁,导致壳高出镜头快3毫米。

除此之外,这手机壳非常的紧,紧到能把本来垂直的底面给顶成斜的,让我怀疑是不是发错成别的型号了,毕竟三星三代模具小修小改外观上弄混很正常,但我看了看包装里里外外都没表示壳的型号,只好相信这是刻意而为了。
第一次上手磁吸充电宝,体感印象确实轻薄,比苹果官方的Battery Pack都薄,金属材质摸起来还挺精致。

戴上壳装上充电宝,看看这配置究竟是体验升级还是降级,一开始有预料到无线充电会有发热,但没想到会这么热,皮的材质包住手机不热才怪,冬天都能成暖手宝,要是到了夏天完全不敢想,这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充电功率一落千丈,本来宣传15W达不到就算了,这么一热连5W都够呛了,导致好几分钟才能充上一格电,而充电宝的电却蹭蹭地掉。
这又带来了另一个问题:能量转换率。这款充电宝官方标称的是5000毫安时,额定容量3000毫安时,保守估计理应能给我5000毫安时的手机充个一半吧,但实际上大概只能充个四十多,让我想起来几年前看油管上ElectroBoom视频抨击无线充电时做的类比:用杯子的边缘接水龙头的水。现在看来是非常贴切了,无线充电确实效率低下。
我想这也是第三方无线充电宝的缺点,没办法像苹果官方Battery Pack那样与手机联动控制输出,以做到无感增加续航的效果,对于第三方充电宝来说,理念依旧是把它当作一个充电宝看待,而不是外挂增程电池。
事已至此,续航焦虑的问题算是解决了,但这也让我不禁去想,既然如此,我为何不把充电宝吸在手机背面,然后连根线充呢?
评论
还没有任何评论,你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