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相信两者有联系,却一时没法讲述清楚,那么请听我分别道来。

鱼与渔

如此多时间,我竟没法解决一个人与人交往的琐事,即如何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不知道多少次,身边总是有一些人,在某些方面不学习应用知识的技能或者获得知识的途径,而是依托他人帮忙解决,取其鱼而不悟其渔。

当他们来找我时,就陷入了抉择:如果帮了,那很可能下一次他/她又会带来同样性质的问题让我解决;如果要教他/她方法而拒绝提供直接帮助,或许人家就觉得“直接给了不就完事,哪来那么麻烦”,破坏了双方的关系。

当然对于一些情况是直接授人以鱼最好,就比如别人对于此问题需要的解决是一次性的且很少会再次使用此技能的时候,我会直接帮他/她解决。

最苦恼的是有一些“渔”是对于某些人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而不是偶尔用用,但他们还是会带着问题去寻找属于它的鱼。

不说帮解决问题的人会不会感觉厌烦,万一有一天身边的鱼没了,他们将如何解决问题?

说到底,人得到鱼的正确方式应该是因为“欲”而习得“渔”从而得到“鱼”。鱼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主得到“鱼”的能力。

可惜的是一些人有了“欲”之后却忽视了“渔”的重要性,想直接拿到“鱼”。

如今还是没找到合适的方法,毕竟应用是要在不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下进行的。


愚昧之巅,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不确定的答案比确定的答案更能给人带来自信

包括我在内,相信几乎所有人都经历过图上的历程,或者正在经历。

如果你是第一次看到这张图,那么我希望你能在下一次传达自己不确定的知识之前能先思考一下此举的意图,是为了在他人面前秀一下自己也知道?还是为了说服一个观点?前两个目的皆忽略了可能的误导他人。

在各个领域,都有着愚昧之山,并且只有当你实际深入这个邻域时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每一个当时看上去的恍然大悟,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变得愚昧不堪。


最近才发掘到,这种“达克效应”居然如此地贴近自己的生活,就在身边。

“我不确定是不是对的,也没有去考证,但是我认为应该是这样”

就是这种谜之自信,给了“真正”知道答案的人一个选择题。

如果要去纠正他/她的错误,那或许要付出很多行动来验证你的解释,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可能让对方多次自我肯定自己的观点,直到你完成了验证。

这或许值得,但当那个人坚信的误解多到了一定量级,要进行验证需要付出的代价你认为不值得,或者不想破坏现有氛围时,或许你就会选择不去纠正他的观点了(毕竟大多数时候这些错误的想法都存在于不熟悉的领域,如果不在之后生活中要踏入的话那么是否纠正都可)

至于那个人有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亦或者会不会把错误的认知传递给另一个不知道的人呢?这就要看你对此观点的价值衡量了。


对不清楚的事物的谜之自信是很寻常的,它深入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作,无意间发挥着效果,那既然知道了这是个缺点,就应该在注意到它的时候别被它带偏了思想,不要从努力追求真相变成了努力说服对方。

这就是现实,心甘情愿地踩着坑,浪费着时间,做着毫无意义的事情

当然其实你并不吃亏。今天的你是踩着过去的垫脚石做出的决定,未来的你做决定时也会踩今天的垫脚石,如果今天的垫脚石没有任何窟窿,以后也就想不到这块石头。

随着时间推移,觉得今天自己愚昧是必然的事情,相信你已经知道要怎么做,去寻找新的知识去填补这块无知,往坡的高出进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参考网站:

https://www.jianshu.com/p/4ec0ce8d5149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7436857121682694&wfr=spider&for=pc